食品安全是世界性難題,發展中國家受此困擾,發達國家也難以幸免。近年來世界各地接連發生一系列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凸顯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
2010年底,德國石荷州哈勒斯和延徹公司將受二惡英污染的工業脂肪酸用于動物飼料油脂生產,導致北威州養雞場飼料遭二惡英污染,禽蛋中發現二惡英超標現象,其他州也相繼發現受污染的飼料和食品。受污染的飼料油脂共7批2256噸,以其為原料生產的飼料被銷售到德國、丹麥和法國。事件發生后,4760家農場一度被迫關閉,8000多只牲畜被宰殺,12萬枚雞蛋被禁止銷售。多個國家和地區對德國的蛋類和肉類產品采取了限制或者禁止進口的風險控制措施,蛋、禽、肉類產品的安全可信度明顯下降,德國食品形象嚴重受損。
2011年5月,由于薩克森一家工廠用受污染的種子生產豆芽,德國爆發腸出血性大腸桿菌疫情,并迅速蔓延至歐洲、北美16個國家,感染4075人,死亡50人。
2011年9月,因食用科羅拉多州金森農場生產的受單增李斯特菌污染的甜瓜,美國共有28個州、146名消費者患病,其中32名患者死亡。該事件成為美國近30年里最嚴重的食源性疾病致死事件。
2011年5月,我國臺灣地區“昱伸香料有限公司”為降低成本、增加產品穩定性,故意將塑化劑DEHP添加在起云劑中。因使用該產品,臺灣地區生產的運動飲料、果汁飲料、茶飲料等五大類食品均受到嚴重影響。這次“塑化劑事件”被稱為臺灣版的“三聚氰胺事件”,是臺灣地區30年來最嚴重的食品安全事件。
2011年12月,在印度西孟加拉邦農村,一批村民由于飲用假酒導致中毒,173人死亡。該事件成為2011年度全球死亡人數最多的食品安全事件。
2012年8月,美國發生因食用芒果導致沙門氏菌感染的病例。此病例由進口墨西哥芒果引發,疫情已至少導致121人感染。
2012年12月,日本局部地區連續發生集體諾如病毒感染事件。到2012年12月22日,日本全國14個都道府縣內共發生63起集體感染諾如病毒事件,6名高齡男性患者死亡,5人病危。
此外,還有2011年日本明治奶粉檢出放射性銫事件,2012年德國冷凍草莓諾如病毒污染事件,2012年韓國農心方便面含苯并芘事件,2013年新西蘭奶粉含雙氰胺事件,2013年歐洲“掛牛頭賣馬肉”丑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