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中央作出了改革完善食品藥品監管體制的決策部署。目前我國面臨什么樣的食品安全形勢、改革進展如何,怎樣提升我國食品安全問題?記者采訪了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局長張勇。
我國已進入食藥安全風險高發期易發期
近期,英國經濟學人智庫和美國杜邦公司分別發布了全球食品安全指數排行榜,中國在兩個榜單中分別排第四十二位和第三十九位,這引起了社會對當前我國食品安全狀況的熱議。
張勇認為,各種研究機構的調查和觀點,只能作為一種參考,不能影響我們從國內群眾的愿望出發,研究和實施符合實際的政策措施。不過,這個排名也有一些啟發:排在前1/4的國家都是發達國家,說明食品藥品安全狀況與一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程度有密切的內在聯系,這為更理性地看待我國食品藥品安全形勢,更充分地認識我國食品藥品監管工作的艱巨性,提供了一種視角。
張勇介紹,從國際經驗看,在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初期,由于市場自身約束機制不健全,契合市場經濟需要的商業誠信體系不完善,食品藥品安全等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一般會有一個凸顯期。我國已經進入這個食品藥品安全風險的高發期、易發期。
從我國國情看,食品藥品產業經歷了迅猛的粗放式增長,目前產業門檻較低、業態復雜,質量安全管理意識和能力總體薄弱、參差不齊,靠信譽、品牌實現健康發展的外部市場調節機制也還不健全。同時出現了原料供應的農戶小、散經營和工業化集約式生產的矛盾,產銷用各環節極高的安全依存度和全國大流通、大分工風險的矛盾等。
特別是今年以來,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又迎來了如履薄冰的特殊時期。監管體制改革在全國各級全面鋪開,改革過渡期使監管連續性、穩定性面臨巨大考驗。面對壓力和挑戰,食品藥品監管部門一手抓改革一手抓監管,密集開展了一系列深入整治行動,加快建立最嚴格監管制度步伐,有效遏制了各類風險隱患。
當前人民群眾對食品藥品安全還有很多不滿意的地方,有的反應還比較強烈。這一方面歸因于我國食品藥品安全基礎還不牢固,甚至一些領域、環節的問題還比較突出;另一方面,由于食品藥品安全的技術性、專業性強,監管部門、企業、消費者之間很難達到完全的信息對稱,信息社會中一些個案往往被當作整體性問題,影響人民群眾的消費信心。但食品藥品監管系統始終堅持一條,必須重視人民群眾的實際感受,要把群眾吃上安全食品、用上安全藥品的需求和愿望作為不懈努力的壓力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