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正確認識各種“機體”中的有機聯系,關鍵在于處理好邏輯與直覺的關系。直覺思維有助于把握“機體”的整體特征和功能,發現隱蔽的、隨機的、流變的有機聯系,在信息和知識不完備的情況下比較準確地評估事物的發展趨勢。但直覺思維不夠精細,容易忽略認識成果成立的前提條件和適用范圍,因而需要從邏輯上進行追問和整理。機體哲學研究為邏輯思維和直覺思維的有機結合提供了統一的理論框架。萊布尼茨認為本質認識除了概念的自明性之外還有直覺的起源,這種觀念對后來胡塞爾現象學的“生活直觀”“本質直觀”概念有著深刻影響。20世紀以來現象學和解釋學的發展,將人們的關注點引向“不在場”的存在,引向“前理解”和“視域融合”,為辨識各種有機聯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方法。中國傳統哲學是在邏輯思維不發達的社會環境中發展起來的,其中包含很多有助于揭示直覺思維的過程、方法和功能的思想資源。然而,中國傳統哲學的思想資源在表現方式上還缺乏現代特點,其影響有限,原因之一是缺少邏輯上的追問和整理。從機體哲學角度開展這方面研究,有助于中國傳統哲學和文化在處理全球化時代人類社會面臨的各種現實問題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三
體現機體哲學研究的當代價值的第三個領域是價值觀和倫理學的領域。近代以來科學技術引發的環境和生態危機、高新技術帶來的倫理挑戰、現代化和后現代進程中人際關系的調整,都需要通過機體哲學研究及時進行理論概括,從價值觀和倫理學角度考察其中的觀念沖突和實踐問題。
現代環境哲學和環境倫理學說在不同程度上都帶有機體哲學的特征,主張把人類與自然環境看成統一的“機體”,從維護生態系統有機聯系的角度開展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當代高新技術帶來的倫理挑戰展現了人類“生理機體”與“人工機體”新的復雜關系。如果像芯片、納米機器人、人造器官這樣的“人工機體”越來越多地嵌入人類的“生理機體”,甚至成為一部分人監視、控制、擺布另一部分人的強大工具,如何保證社會的公平正義?漢斯·尤納斯從機體哲學出發,主張科技工作者要對科技應用在未來可能產生的后果負責,主動避免出現不可逆的消極影響。海德格爾力圖通過哲學反思擺脫現代技術的“座架”,回歸人與自然和諧的有機聯系。然而,這些努力還未取得預期效果。如何從價值觀和倫理學角度協調各種“機體”之間的關系,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是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這里有三個比較突出的問題。
一是“機體”整體與其部分或單元的價值和倫理關系。機體哲學研究注重“機體”的整體結構和功能,并不意味著“機體”的整體價值可以無條件地優先于部分或單元的價值,或者說為了整體價值可以無視部分或單元的價值。“機體”的生命力在于,其整體的活性既決定了部分或單元的活性,又取決于部分或單元的活性。在此基礎上,應提倡一種從局部和單元出發主動維護和發展整體價值的倫理觀念。在“社會機體”中,既要尊重每個公民的人格與權益,又要提倡個人主動承擔對家庭、社會和國家的責任,培育“社會機體”整體上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