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日常抽檢發現部分單位的食品不合格,其中米及米制品被檢出重金屬鎘超標、食用油被檢出致癌物質黃曲霉素B1超標、熟肉制品金黃色葡萄球菌超標等,但是卻沒有及時向社會公布不合格產品的品牌、生產單位及銷售單位。食品安全信息公開為何“躲貓貓”?
信息公開“擠牙膏”
不合格品牌仍是謎
為什么不公布不合格產品品牌?市場上還有多少正在銷售?不合格產品流向了哪里?不合格產品有什么危害?記者致電廣州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要求采訪,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表示:“消息以網上為準,其他我也不是很清楚。我們會繼續密切關注這個事情,有新的情況我們會公布。”但是記者提出的采訪問題至今沒有得到回復。
關鍵信息不公布
專家指涉嫌違法
廣州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公布抽檢公告,但是不公布消費者需要的關鍵信息,有關專家指出,這種行為涉嫌違法。首先,信息選擇性公布有違法律宗旨。除米及米制品外,目前還有熟肉制品、食用油等6類不合格產品的品牌、生產廠家、銷售單位在其抽檢公告中均未公布。其次,不合格食品危害無說明。在廣州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公布的抽查結果中,共有8個抽檢項目不合格,但對于不合格項目可能造成的危害并沒有解釋。第三,隱瞞食品安全信息涉嫌危害公共安全。中國消費者協會副會長劉俊海說,食藥監局抽檢的餐飲場所人員聚集較多,不合格食品隨時可能引發食品安全事故,而檢測出來有不合格產品之后還加以隱瞞,易導致公共安全事件。
應盡快公布調查結果
查清不合格產品流向
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朱毅表示,食品安全信息越透明越能減少恐慌,“猶抱琵琶半遮面”只能損傷自身公信力,且讓事態復雜化擴大化。“決不能把不良企業的利益和地方GDP置于公眾食品安全利益之上。”劉俊海說,廣州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應該盡快公布調查過程及調查結論的詳細情況,讓公眾知道不合格產品的具體品牌、生產單位、銷售單位,盡快查清不合格產品的流向。(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