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議治理“裸官”需要在權力結構、監督機制等方面下功夫
作者:李英華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對3055人進行了一項題為“你的身邊有‘裸官’嗎”的在線調查。結果顯示,59.7%的受訪者坦言自己身邊就有“裸官”;對2012年廣東出臺的“裸官”原則上不得擔任黨政正職和重要敏感崗位的領導職務的規定,88.7%的受訪者表示支持,其中78.5%的人“非常支持”。
受訪專家表示,這說明公眾對腐敗現象的關注度在提高,尤其是對官員腐敗新形態的關注度在提高。同時折射出一個信息,即公眾對“裸官”的信任度非常低。
公眾對“裸官”不信任
中國到底有多少“裸官”?在今年兩會上,面對眾多記者的求證,官方的回應是“具體數字提供不出來”。
不可否認的是,“裸官”正成為時下公眾關心的反腐熱點話題。“公眾關注‘裸官’,不僅在于這一現象本身,更在于官員為什么會成為‘裸官’。”4月21日,中南大學法學院廉政與法治研究中心主任李滿春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從《中國青年報》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公眾對“裸官”沒有認同度,對“裸官”現象的危害性有比較清醒的認識。
公眾認為,“裸官”很難將精力放在國內的從政事業上,承擔應該承擔的責任。雖然這些“裸官”不一定都是貪官,但他們更容易成為貪官。
成都理工大學廉政與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肖云忠教授認為:“因為在公眾的認知結構中,‘裸官’比非‘裸官’發生腐敗的條件更好,動機更明顯。因此,調查結果反映出公眾對‘裸官’與腐敗關聯的高度認同。”
“不過,這種認同不是建立在科學調查的基礎之上,而是帶有主觀認定的屬性,具有片面性。”肖云忠
指出。“裸官”能否任正職
近些年來,我國外逃官員數量約為4000人,其中“裸官”占據了相當比例。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福建省廈門市原副市長藍甫、陜西省政協原副主席龐家鈺、新近被曝光的鐵道部原副總工程師兼運輸局局長張曙光等,無不是先“裸”而后逃。
針對這一現象,深圳市2009年出臺規定,明確“裸官”不得擔任黨政“一把手”和重要部門的領導班子成員。2011年廣東省規定,“裸官”不能擔任黨政“一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