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如何突出重圍之<解決之道>
在知識為王的21世紀,接受高等教育往往是獲得更好工作的通行證。但這些年來,這個通行證在我國卻越來越不管用,大學生已經成為就業難的一個最突出群體,今年尤其如是。前不久,一份對200多所高校的調研顯示,約有60%的高校認為就業形勢嚴峻,很多地方高校反映用人需求下降或明顯下降,部分畢業生對就業前景感到擔憂,少數畢業生甚至感到焦慮。
????要根本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必須著力落實和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讓大學辦出個性和特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形成高等教育和社會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只有大學擁有辦學自主權,才能形成本校的辦學特色,避免千校一面、千生一面;也只有大學擁有辦學自主權,才能根據社會需求的變動,調節學科、專業、課程的設置,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對此,我國《教育規劃綱要》已明確提出,要推進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實行政校分開、管辦分離,但綱要頒布至今,相關的改革推進十分緩慢。面對日益嚴峻的大學生就業形勢,改革不能再拖延了。
????蘭州大學社會學與人口學研究所研究員 焦若水:“不考慮”大城市,不少大學生就業觀念在轉變
????近些年我國城市發展速度很快,中小城市的各項服務功能愈加完善。雖然大城市聚集的資源更多,但融入其中的成本越來越高,在中小城市生活可以通過更少的花費享受到更高的生活質量,很多人就會逐漸被吸引過去。加上年初大范圍霧霾天氣的影響,“宜居”成為大學生在就業選擇上的重要條件。認識到這一點,大城市也不再是很多大學畢業生堅定的選擇。
????清華大學就業中心主任 熊義志:期待社會輿論對青年職業發展,對大學生就業更加寬容
????首先,大學生還需要進一步調整就業觀念,能夠更加放開眼界、邁開腳步,到更大的地域范圍、行業范圍和單位性質范圍放飛夢想。其次,當前的條件下,確實存在很多現實的困難和障礙限制了大學畢業生到更大范圍就業。例如,城鄉差距、區域差距、發展環境、工資待遇、家庭影響等等。我們需要建立一系列能夠激勵大學生到中小城市、到基層、到中小企業就業的政策和機制。最后,我個人特別期待社會輿論對青年職業發展,對大學生就業更加寬容。社會各方面要真正關心大學畢業生的發展、傾聽他們的聲音、了解他們的想法,引導和激勵他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而不是簡單拿一些帽子去往大學畢業生身上扣。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研究員 丁大建:調整大學生培養結構需要
????由于我國經濟結構調整滯后,勞動力市場上的表現是,大學生勞動力供給過剩,農民工供給短缺。從經濟結構調整的方向看,大學生需求會增加。但未來市場需要越來越多的熟練技術工人,這要求我們的大學生培養結構需要調整,高校專業、層級的結構都要調整,“計劃入口,市場出口”的模式必須改變,大學生就業觀念也會調整的。既然市場化,不如讓市場說了算,學校、畢業生、企業(用人單位)都應適應市場。同時,高校培養機制也要根據市場進行相應改變。
歡迎關注【光明網理論動態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