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大連市城建局局長 劉 軍
城市之美,更多是來自人的智慧之美,來自于管理者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手段,需“精雕細刻”。打造干凈、整齊、有序、綠色、靚麗的生態城市,就是要讓廣大市民共享便捷休閑、回歸自然的宜居環境,讓“美麗大連”惠及每一位市民百姓。
甘肅嘉峪關市委書記 鄭亞軍
曾經“風吹石頭跑,遍地不見草”,如今藍天、碧水、雪山、綠地交相輝映,嘉峪關近年堅持以人為本、以水為脈、以綠為基、以文為魂,走出一條特色生態立市的路子。嚴把整地關、苗木關、栽植關,加強綠化造林后期管護工作,保證苗木成活率,切實提高綠化質量。綠化用水利用處理后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灌溉城郊防風林帶,城市公園綠地采用滴灌、微噴、中噴等節水方式,大力推廣使用保水劑和防滲技術。
湖南湘潭昭山示范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 楊曉軍
把昭山示范區打造成一個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課堂,將綠色的理念播撒在每個人心中,這是我們永恒的課題;建立一批生態鎮、生態社區、生態園、生態村,探索一條發展生態經濟的途徑,也是我們追求的方向。用昭山人自己的話說:擁有永恒的生態,才是真正的美麗。
新疆和田地區洛浦縣委書記 陳遠華
新疆和田地區洛浦縣與塔克拉瑪干沙漠接壤,空氣干燥,蒸發量大,多沙暴,多浮塵,是沙中城。20萬農業人口僅有33萬多畝的耕地,植樹造林、綠化家鄉的任務十分繁重。
江蘇昆山市副市長江 皓
從“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到“不管金山銀山,有污染不進昆山”,到“有了綠水青山,才有金山銀山”,再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一次次理念的創新不斷推動著昆山生態文明建設偉大實踐的創新。
上海交大農業與生物學院教授 劉春江
我國多數大都市,例如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森林“骨架”已經建立,但城市森林綠地的建設,還有很大潛力可挖。例如,在城市居住區和繁忙主干道路兩旁,應“見縫插綠”,形成無縫隙綠色屏障;根據特殊區域的需求,選擇最適宜樹種,優化配置,形成最大生態效益群落;少建草坪,多造森林群落,提高單位綠化面積的生態效益。(光明日報)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