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排水建設為何滯后?】
????投入不足,歷史欠賬多;大部分城市采取標準規范的下限
????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2010年對國內351個城市排澇能力的專項調研顯示,2008年—2010年間,有62%的城市發生過不同程度的內澇,其中內澇災害超過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個;在發生過內澇的城市中,57個城市的最大積水時間超過12小時。
????住建部有關負責人認為,近年來城市內澇呈現發生范圍廣、積水深度大、滯水時間長的特點,這直接反映出目前城市排水管網覆蓋率、設施排澇能力偏低等問題。如北京市近10年來,城市建成區面積增加了一倍,但地下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卻沒有跟上,排水管網系統早已不堪重負。
????按照2011年最新修訂的《室外排水設計規范》的要求,城市一般地區排水設施的設計暴雨重現期為1—3年(即抵御1—3年一遇的暴雨),重要地區3—5年。但在實施過程中,大部分城市普遍采取標準規范的下限。調查顯示我國70%以上的城市排水系統建設的設計暴雨重現期小于1年,90%老城區的重點區域甚至比規范規定的下限還要低。比如北京,目前僅有天安門廣場和奧林匹克公共區的排水管線達到5年一遇,即滿足每小時56毫米的降雨量;中心城區普遍按1年一遇的標準建設。
????城市基礎設施長期投入不足,歷史欠賬多,也是導致內澇頻現的重要原因。據《2009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統計,用于市政基礎設施的財政性資金,僅有4%投入到排水系統建設維護中,難以按標準規定進行定期養護。
????中國水科院防洪抗旱減災研究所副所長向立云還指出,城市蓄水能力下降也是重要原因。現在城市地面大量硬化,不透水面積增加,同時為了突出城市景觀,幾乎所有的綠地都高出地面,嚴重影響城市蓄水。
???★【城市內澇如何緩解?】
????大幅提高管網標準不現實,重在形成蓄排結合的防治體系
????很多人認為只要花巨資完善排水管網,就能徹底解決城市內澇。對此,向立云認為,把解決問題的希望都寄托在提高標準上并不現實。“大幅提高管網標準,不僅投入巨大,還會對居民生活造成一定影響,而且即便城內的排水能力提高了,承接排水的河道能力不足,遭遇強降雨時,城市積水也可能排不出去。因此,提高排水標準更適合應用在局部重點地區。”
????“加強城市蓄水設施建設,形成‘蓄排結合’的防治體系才是治理城市內澇的方向。”向立云說,通過分散式的方法消化降水,有助于減輕排水管網壓力,是治理城市內澇的有效手段。“用透水材料替代瀝青水泥,可提高地面滲透率;將城市綠地建成下凹式的,可大量儲蓄雨水。城市的露天公園、運動場等,可作為有效的臨時蓄水場所。此外,還可利用房頂、地下蓄水池等滯留雨水。”
????北京等大城市在強化排水能力方面已有了具體設想。北京提出,“十二五”期間要基本建成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統;投入21.2億元,對中心城的排水管線全部實施更新改造。針對立交橋下凹橋區遇到暴雨容易突發積水的情況,北京市要求,今后在立交橋建設上盡量減少下挖式設計,確保在極端天氣下立交橋下不再出現嚴重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