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也反對“左”翼空談主義。他們的思想超過客觀過程的一定發展階段,有些把幻想看作真理,有些則把僅在將來有現實可能性的理想,勉強地放在現時來做,離開了當前大多數人的實踐,離開了當前的現實性,在行動上表現為冒險主義。
唯心論和機械唯物論,機會主義和冒險主義,都是以主觀和客觀相分裂,以認識和實踐相脫離為特征的。以科學的社會實踐為特征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認識論,不能不堅決反對這些錯誤思想。馬克思主義者承認,在絕對的總的宇宙發展過程中,各個具體過程的發展都是相對的,因而在絕對真理的長河中,人們對于在各個一定發展階段上的具體過程的認識只具有相對的真理性。無數相對的真理之總和,就是絕對的真理⑾。客觀過程的發展是充滿著矛盾和斗爭的發展,人的認識運動的發展也是充滿著矛盾和斗爭的發展。一切客觀世界的辯證法的運動,都或先或后地能夠反映到人的認識中來。社會實踐中的發生、發展和消滅的過程是無窮的,人的認識的發生、發展和消滅的過程也是無窮的。根據于一定的思想、理論、計劃、方案以從事于變革客觀現實的實踐,一次又一次地向前,人們對于客觀現實的認識也就一次又一次地深化。客觀現實世界的變化運動永遠沒有完結,人們在實踐中對于真理的認識也就永遠沒有完結。馬克思列寧主義并沒有結束真理,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地開辟認識真理的道路。我們的結論是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知和行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反對一切離開具體歷史的“左”的或右的錯誤思想。
社會的發展到了今天的時代,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責任,已經歷史地落在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肩上。這種根據科學認識而定下來的改造世界的實踐過程,在世界、在中國均已到達了一個歷史的時節——自有歷史以來未曾有過的重大時節,這就是整個兒地推翻世界和中國的黑暗面,把它們轉變過來成為前所未有的光明世界。無產階級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爭,包括實現下述的任務:改造客觀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改造自己的認識能力,改造主觀世界同客觀世界的關系。地球上已經有一部分實行了這種改造,這就是蘇聯。他們還正在促進這種改造過程。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也都正在或將要通過這樣的改造過程。所謂被改造的客觀世界,其中包括了一切反對改造的人們,他們的被改造,須要通過強迫的階段,然后才能進入自覺的階段。世界到了全人類都自覺地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的時候,那就是世界的共產主義時代。
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
———————————————————————————————————————————
注釋
〔1〕見列寧《黑格爾〈邏輯學〉一書摘要》。新的譯文是:“實踐高于(理論的)認識,因為它不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還具有直接現實性的品格。”(《列寧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3頁)
〔2〕參見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19頁)和列寧《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第二章第六節(《列寧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44頁)。
〔3〕見列寧《黑格爾〈邏輯學〉一書摘要》(《列寧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2頁)。
〔4〕里手,湖南方言,內行的意思。
〔5〕一九五一年三月二十七日,毛澤東在致李達的信中說:“《實踐論》中將太平天國放在排外主義一起說不妥,出選集時擬加修改,此處暫仍照原。”
〔6〕五四運動是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發生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英、美、法、日、意等戰勝國在巴黎召開對德和會,決定由日本繼承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特權。中國是參加對德宣戰的戰勝國之一,但北洋軍閥政府卻準備接受這個決定。五月四日,北京學生游行示威,反對帝國主義的這一無理決定和北洋軍閥政府的妥協。這次運動迅速地獲得了全國人民的響應,到六月三日以后,發展成為有工人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參加的廣大群眾性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五四運動也是反對封建文化的新文化運動。以一九一五年《青年雜志》(后改名《新青年》)創刊為起點的新文化運動,豎起“民主”和“科學”的旗幟,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五四運動中的先進分子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使新文化運動發展成為馬克思主義思想運動,他們致力于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在思想上和干部上準備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7〕參見列寧《黑格爾〈邏輯學〉一書摘要》:“要理解,就必須從經驗開始理解、研究,從經驗上升到一般。”(《列寧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75頁)
〔8〕見列寧《俄國社會民主黨人的任務》(《列寧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43頁);并見列寧《怎么辦?》第一章第四節(《列寧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3頁)。
〔9〕見列寧《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第二章第六節(《列寧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44頁)。
〔10〕見斯大林《論列寧主義基礎》第三部分《理論》。新的譯文是:“離開革命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理論,而不以革命理論為指南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斯大林選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9—200頁)
〔11〕參見列寧《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第二章第五節。原文是:“人類思維按其本性是能夠給我們提供并且正在提供由相對真理的總和所構成的絕對真理的。”(《列寧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