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明了基于變革現實的實踐而產生的辯證唯物論的認識運動——認識的逐漸深化的運動,下面再舉出幾個具體的例子。
無產階級對于資本主義社會的認識,在其實踐的初期——破壞機器和自發斗爭時期,他們還只在感性認識的階段,只認識資本主義各個現象的片面及其外部的聯系。這時,他們還是一個所謂“自在的階級”。但是到了他們實踐的第二個時期——有意識有組織的經濟斗爭和政治斗爭的時期,由于實踐,由于長期斗爭的經驗,經過馬克思、恩格斯用科學的方法把這種種經驗總結起來,產生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用以教育無產階級,這樣就使無產階級理解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理解了社會階級的剝削關系,理解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任務,這時他們就變成了一個“自為的階級”。
中國人民對于帝國主義的認識也是這樣。第一階段是表面的感性的認識階段,表現在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等籠統的排外主義的斗爭上⑸。第二階段才進到理性的認識階段,看出了帝國主義內部和外部的各種矛盾,并看出了帝國主義聯合中國買辦階級和封建階級以壓榨中國人民大眾的實質,這種認識是從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⑹前后才開始的。
我們再來看戰爭。戰爭的領導者,如果他們是一些沒有戰爭經驗的人,對于一個具體的戰爭(例如我們過去十年的土地革命戰爭)的深刻的指導規律,在開始階段是不了解的。他們在開始階段只是身歷了許多作戰的經驗,而且敗仗是打得很多的。然而由于這些經驗(勝仗,特別是敗仗的經驗),使他們能夠理解貫串整個戰爭的內部的東西,即那個具體戰爭的規律性,懂得了戰略和戰術,因而能夠有把握地去指導戰爭。此時,如果改換一個無經驗的人去指導,又會要在吃了一些敗仗之后(有了經驗之后)才能理會戰爭的正確的規律。
常常聽到一些同志在不能勇敢接受工作任務時說出來的一句話:沒有把握。為什么沒有把握呢?因為他對于這項工作的內容和環境沒有規律性的了解,或者他從來就沒有接觸過這類工作,或者接觸得不多,因而無從談到這類工作的規律性。及至把工作的情況和環境給以詳細分析之后,他就覺得比較地有了把握,愿意去做這項工作。如果這個人在這項工作中經過了一個時期,他有了這項工作的經驗了,而他又是一個肯虛心體察情況的人,不是一個主觀地、片面地、表面地看問題的人,他就能夠自己做出應該怎樣進行工作的結論,他的工作勇氣也就可以大大地提高了。只有那些主觀地、片面地和表面地看問題的人,跑到一個地方,不問環境的情況,不看事情的全體(事情的歷史和全部現狀),也不觸到事情的本質(事情的性質及此一事情和其他事情的內部聯系),就自以為是地發號施令起來,這樣的人是沒有不跌交子的。
由此看來,認識的過程,第一步,是開始接觸外界事情,屬于感覺的階段。第二步,是綜合感覺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屬于概念、判斷和推理的階段。只有感覺的材料十分豐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實際(不是錯覺),才能根據這樣的材料造出正確的概念和論理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