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問題加載中,請稍候。
若長時間無響應,請刷新本頁面
經濟上城市和鄉村的矛盾,在資本主義社會里面(那里資產階級統治的城市殘酷地掠奪鄉村),在中國的國民黨統治區域里面(那里外國帝國主義和本國買辦大資產階級所統治的城市極野蠻地掠奪鄉村),那是極其對抗的矛盾。但在社會主義國家里面,在我們的革命根據地里面,這種對抗的矛盾就變為非對抗的矛盾,而當到達共產主義社會的時候,這種矛盾就會消滅。
列寧說:“對抗和矛盾斷然不同。在社會主義下,對抗消滅了,矛盾存在著。”(37)這就是說,對抗只是矛盾斗爭的一種形式,而不是它的一切形式,不能到處套用這個公式。
七結論說到這里,我們可以總起來說幾句。事物矛盾的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自然和社會的根本法則,因而也是思維的根本法則。它是和形而上學的宇宙觀相反的。它對于人類的認識史是一個大革命。按照辯證唯物論的觀點看來,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觀事物和主觀思維的過程中,矛盾貫串于一切過程的始終,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矛盾著的事物依一定的條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夠共居于一個統一體中,又能夠互相轉化到相反的方面去,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然而矛盾的斗爭則是不斷的,不管在它們共居的時候,或者在它們互相轉化的時候,都有斗爭的存在,尤其是在它們互相轉化的時候,斗爭的表現更為顯著,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當著我們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的時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的和非主要的區別;當著我們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爭性的時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種不同的斗爭形式的區別。否則就要犯錯誤。如果我們經過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這些要點,我們就能夠擊破違反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則的不利于我們的革命事業的那些教條主義的思想;也能夠使有經驗的同志們整理自己的經驗,使之帶上原則性,而避免重復經驗主義的錯誤。這些,就是我們研究矛盾法則的一些簡單的結論。
——————————————————————————————————————————
注釋
〔1〕見列寧《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一書摘要》(《列寧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13頁)。
〔2〕參見列寧《談談辯證法問題》:“統一物之分為兩個部分以及對它的矛盾著的部分的認識……,是辯證法的實質(是辯證法的‘本質’之一,是它的基本的特點或特征之一,甚至可說是它的最基本的特點或特征)。”并參見《黑格爾〈邏輯學〉一書摘要》中關于“辯證法的要素”部分:“可以把辯證法簡要地規定為關于對立面的統一的學說。這樣就會抓住辯證法的核心,可是這需要說明和發揮。”(《列寧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05、192頁)
〔3〕德波林(一八八一——一九六三),蘇聯哲學家。一九二九年當選為蘇聯科學院院士。三十年代初,蘇聯哲學界發動對德波林學派的批判,認為他們犯了理論脫離實踐、哲學脫離政治等唯心主義性質的錯誤。
〔4〕見列寧《談談辯證法問題》。新的譯文是:“有兩種基本的(或兩種可能的?或兩種在歷史上常見的?)發展(進化)觀點:認為發展是減少和增加,是重復;以及認為發展是對立面的統一(統一物之分為兩個互相排斥的對立面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列寧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06頁)
〔5〕見《漢書。董仲舒傳》。董仲舒(公元前一七九——前一○四)是孔子學派在西漢的主要代表,他曾經對漢武帝說:“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道”是中國古代哲學家的通用語,它的意義是“道路”或“道理”,可作“法則”或“規律”解說。
〔6〕見恩格斯《反杜林論》第一編第十二節《辯證法。量和質》(《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0頁)。
〔7〕見列寧《談談辯證法問題》。新的譯文是:“承認(發現)自然界的(也包括精神的和社會的)一切現象和過程具有矛盾著的、相互排斥的、對立的傾向。”(《列寧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06頁)
〔8〕以上所引恩格斯的三段話,均見恩格斯《反杜林論》第一編第十二節《辯證法。量和質》。其中第二段“高等數學的主要基礎之一,就是矛盾……”,《反杜林論》中的原文是:“我們已經提到,高等數學的主要基礎之一是這樣一個矛盾:在一定條件下直線和曲線應當是一回事。高等數學還有另一個矛盾:在我們眼前相交的線,只要離開交點五六厘米,就應當認為是平行的、即使無限延長也不會相交的線。可是,高等數學利用這些和其他一些更加尖銳的矛盾獲得了不僅是正確的、而且是初等數學所完全不能達到的成果。”(《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0—161頁)
〔9〕見列寧《談談辯證法問題》(《列寧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05—306頁)。
〔10〕見列寧《談談辯證法問題》(《列寧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07頁)。
〔11〕參見本卷《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注〔11〕。
〔12〕見《孫子。謀攻》。
〔13〕魏徵(五八○——六四三),唐代初期的政治活動家和歷史學家。本文引語見《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二。
〔14〕《水滸傳》是中國描寫農民戰爭的著名小說。宋江是這部小說中農民武裝的主要領袖。祝家莊在農民武裝根據地梁山泊的附近,這個莊的統治者祝朝奉,是一個大惡霸地主。
〔15〕木馬計是希臘神話中的一個著名故事。據傳說,古希臘人攻打特洛伊城,很久打不下來。后來,他們偽裝撤退,在城下營房中留下了一匹腹內藏有一批勇士的大木馬。特洛伊人不知道這是敵人的計策,把木馬作為戰利品拉進城去。深夜,勇士們走出木馬,利用特洛伊人毫無戒備的時機,配合城外的軍隊,迅速地奪取了特洛伊城。
〔16〕見列寧《再論工會、目前局勢及托洛茨基同志和布哈林同志的錯誤》。新的譯文是:“要真正地認識事物,就必須把握住、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聯系和‘中介’。我們永遠也不會完全做到這一點,但是,全面性這一要求可以使我們防止犯錯誤和防止僵化。”(《列寧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91頁)
〔17〕見本卷《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注〔3〕。
〔18〕見本卷《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注〔5〕。
〔19〕參見本卷《關于蔣介石聲明的聲明》注〔1〕。
〔20〕見本卷《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注〔4〕。
〔21〕見本卷《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注〔35〕。
〔22〕一八九四年(甲午年)發生的中日戰爭,也稱甲午戰爭。這次戰爭是日本軍國主義者蓄意挑起的。日本軍隊先向朝鮮發動侵略并對中國的陸海軍進行挑釁,繼即大舉侵入中國的東北。在戰爭中,中國軍隊曾經英勇作戰,但是由于清朝政府的腐敗以及缺乏堅決反對侵略的準備,中國方面遭到了失敗。一八九五年,清朝政府和日本訂立了可恥的馬關條約,這個條約的主要內容是:中國割讓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后來在俄、德、法三國干涉下,日本同意由清政府償付白銀三千萬兩“贖還”該半島),賠償軍費銀二萬萬兩,允許日本人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設工廠,開辟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等地為商埠。
〔23〕見本卷《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注〔37〕。
〔24〕參見本卷《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注〔22〕。
〔25〕見列寧《俄國社會民主黨人的任務》(《列寧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43頁);并見列寧《怎么辦?》第一章第四節(《列寧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3頁)。
〔26〕見列寧《黑格爾〈邏輯學〉一書摘要》。新的譯文是:“辯證法是一種學說,它研究對立面怎樣才能夠同一,是怎樣(怎樣成為)同一的——在什么條件下它們是相互轉化而同一的,——為什么人的頭腦不應該把這些對立面看作僵死的、凝固的東西,而應該看作活生生的、有條件的、活動的、彼此轉化的東西。”(《列寧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90頁)
〔27〕《山海經》是一部中國古代地理著作,其中記載了不少遠古的神話傳說。夸父是《山海經。海外北經》上記載的一個神人。據說:“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28〕羿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英雄,“射日”是關于他善射的著名故事。據西漢淮南王劉安(公元前二世紀人)及其門客所著《淮南子》一書說:“堯之時,十日并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豸、鑿齒、九嬰、大風、封狶、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豸。……萬民皆喜。”東漢著作家王逸(公元二世紀人)關于屈原詩篇《天問》的注釋說:“淮南言,堯時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堯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留其一日。”
〔29〕《西游記》是明代作家吳承恩著的一部神話小說。孫悟空是書中的主角。他是一個神猴,有七十二變的法術,能夠隨意變成各式各樣的鳥獸蟲魚草木器物或者人形。
〔30〕《聊齋志異》是清代文學家蒲松齡著的短篇小說集,大部分是敘述神仙狐鬼的故事。
〔31〕見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3頁)。
〔32〕見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4頁)。
〔33〕見列寧《談談辯證法問題》。新的譯文是:“對立面的統一(一致、同一、均勢)是有條件的、暫時的、易逝的、相對的。相互排斥的對立面的斗爭是絕對的,正如發展、運動是絕對的一樣。”(《列寧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06頁)
〔34〕見東漢著名史學家班固(三二——九二)所著《漢書。藝文志》,原文是:“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其言雖殊,辟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仁之與義,敬之與和,相反而皆相成也。”
〔35〕見列寧《談談辯證法問題》。新的譯文是:“相對中有絕對。”(《列寧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07頁)
〔36〕見本卷《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注〔24〕。
〔37〕見列寧《在尼。布哈林〈過渡時期經濟學〉一書上作的批注和評論》(《列寧全集》第60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82頁)。